2019年国务院颁布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提出了“三教”改革的任务,同年教育部启动“双高计划”建设。在新的人才观、教学观和质量观的要求下,“三教”改革已然成为推进“双高计划”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的重要抓手。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作为国家“双高计划”建设单位,依托“三教”改革串联“五育并举”和“岗课赛证”,构建“德技并修”的人才培养路径;根据学生职业技能形成规律,探索建设实践教学内容、环境和机制,建成“产教融合”的实践教学体系;坚持评价考核和评价引导相结合、周期评价和即时评价相结合、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、标准统一和个性发展相结合,形成“四结合多维度”的评价改革模式。
教育教学改革:
构建“德技并修”人才培养路径
一是“五育并举”落实学生职业素养全面发展。首先,从体制机制、课程体系、教师团队、教学方法四方面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综合教学改革。创建课程思政研究中心,发布课程思政建设方案、行动计划、教学指南;结合地方和专业群特点,开设“党史里的重庆故事”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汇”等思政选修课,形成“3门必修+4门选修”的思政课程体系;启动思政教师培育计划,建成省级课程思政教师教学团队;全面推动教法改革,建设省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、示范项目,形成一批优秀案例、论文、微课、精品课程。其次,开齐开足体育、美育、劳育课程必修学分。实施体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,初步形成“日常锻炼+运动教学+选修项目”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;新建美育课程8门,累计选课8万余人次;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形式,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,开展劳动通识教育,依托专业实践教学开展劳动专业教育;开展劳动教育相关主题的第二课堂,实现了劳动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、通识与专业的深度融合。
二是“岗课赛证”落实学生职业技能养成。整合岗位职业能力需求、竞赛标准、证书标准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,形成“岗赛证”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;依托理实一体化教学、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践实训、职业技能竞赛、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等渠道,构建“课赛证”一体化人才培养策略;通过学分银行实现岗、课、赛、证成果的互融互通。近三年,学校深入企业开展岗位能力分析,形成企业调研报告40余份,建立起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习场域和“底层共享、中层分立、高层互选”的模块化、能力递进式的专业课程体系。同时,依托校级技能竞赛,开展覆盖了87%专业的学生技能抽查;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,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;参与4批次、33项证书、37个专业、3919名学生的1+X证书制度试点,平均获证率达83.93%;完成了1.5万余人次学习成果的认定、积累、转化和互认。
三是通过“三教”改革推动“五育并举”“岗课赛证”深度融合。教师方面,重点从“双师型”教师培育、专兼职教师聘任、教师教学能力提升、教师行为规范、教师荣誉系统五个维度入手,建成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69个、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。教材方面,规范教材建设与使用全过程,学校、企业共同开发新型教材。教法方面,创设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评价方式,推广翻转课堂、混合式教学、理实一体教学等模式,鼓励各课程根据专业特点,以技能操作、产品研发等方式开展学业考核改革。
实践教学体系:
建设“内容—环境—机制”三级体系
一是构建实践教学内容。根据职业技能形成规律,全面分解专业群实践教学内容,面向7个“双高”专业群,构建了“专业基础技能—专业综合生产技能—创新实践技能”实践教学内容。
二是建设实践教学环境。坚持先进性与传统性相结合,以专业群基础技能为培养目标,充分利用虚实结合的教育技术,建立专业群基础实训室;承接重庆市文旅项目“两江四岸夜市开灯仪式”照明工程、合川红色历史建筑修复、智慧农业等企业典型产品和真实生产任务,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,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生产技能;引入企业技术研发、师生创新创业及科研项目,建立物联网与大数据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等技术技能创新平台,培养师生创新创业、产品研发、社会服务能力。
三是创设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机制。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,探索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机制,加快推进依托实训基地开展产品生产、职业培训、技能鉴定、技术研创、创新创业、技能竞赛等工作。近三年,获批省级、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单位,建成省级实训基地2个、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、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1个,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虚拟仿真实训建设。
评价改革模式:
形成“四结合多维度”评价模式
一是将评价考核和评价引导相结合。通过建立“三层注重、闭环督导”的教学督导机制,改革教学质量过程评价,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。督导团从教师教学督导、学风学情督导、教学管理督导三个层面开展闭环督导工作。通过闭环反馈,建立优秀教师“传帮带”的机制,帮助授课经验欠缺的教师查找不足、分析原因,提高教学水平。
二是将周期评价和即时评价相结合。借助“双高”提升信息化水平项目,实施大数据分析与决策平台优化升级工程,推动职业教育诊改工作,实现学校、专业、课程、教师、学生360度实时画像。实施“智慧课堂2.0”建设和应用工程,探索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评价新模式,实现了课堂教学质量数据化评价,并且构建了智能化的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系统,建立了教学资源即时更新机制,通过实时反馈,助力教学质量的提升。
三是将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。以内部评价为基础,将自我评价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,依托大数据职业能力服务系统,开展专业群建设诊断与改进,充分激发内部活力。引入第三方质量评价,追踪专业群毕业生的就业质量、发展状况等数据,与内部评价形成反馈机制,相互促进,相互作用。在内部评价与第三方评价、定期评价和专项评价的协同作用下,指引和规范产教深度融合,促进质量提升。
四是标准统一和个性发展相结合。成立专门的学分银行管理中心,对学生通过多渠道、多形式、多层次获取的学习成果进行认定、积累、转换和互认,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。通过评价改革,实现了评价主体多元,利益相关方满意,评价方式更加科学,教与学反馈更加精准,评价导向更加合理,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。
作者:向曙曦 刘玉萍 何思桥,单位:重庆工商职业学院;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规划一般项目“重庆市产业经济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互动调适机制研究”成果)